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账号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原)从对生命的敬畏到陪伴孩子成长的超越

2017-10-15 10: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44| 评论: 0|原作者: 郑丽君|来自: 安迪网站

摘要: 我曾经写过十来篇在心灵深处与生命相遇的文章,那种敬畏生命顽强的感觉很悸动,但只是生命序幕刚刚拉开,现在,亲历那些小生命逐渐长大的过程,才真正体会我们为什么要作母亲的深厚意义,不置怀疑,很多母亲当初急切 ...
我曾经写过十来篇在心灵深处与生命相遇的文章,那种敬畏生命顽强的感觉很悸动,但只是生命序幕刚刚拉开,现在,亲历那些小生命逐渐长大的过程,才真正体会我们为什么要作母亲的深厚意义,不置怀疑,很多母亲当初急切需要孩子,并非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是为了向那些世俗者证明我非没有生育能力,但也有很多母亲,在养育过程很快很努力地完成自我成长的课题,将抚养当作陪伴参与生命有意义的一个过程,实现了人性的超越,收获到了美好的感受。当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不仅仅付出辛劳那么简单,当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冲突,或者内心中的涉及到早期创伤浮现水面,冲突之中的痛苦有时会影响到与孩子相处的亲切感受,这林林总总的复杂滋味,只有经历者自身与治疗师之间的交流才可以显露出多么噪杂的内心挣扎......

这个主题,一直萦绕在我的整个夏天,事出因一位女孩,完成中考,收获喜人。

但是,她的父亲已经离开她好几年了。父母离婚时她选择了与母亲生活,看起来是无奈的,但由于父亲一直没有完成角色的转变,对抚养一贯缺乏责任。她与母亲并非对此有多纠结,就平静地把生活继续下来。

可是,当中考的消息发布,好几年没有露面的那个爹,打电话给女孩妈妈的朋友,表示要关心女孩的生活,那位朋友跟这个爹说,想关心女孩就付诸行动,可是,这位不成熟的爹,又说“不管她了,让她吃苦去吧!”

众所周知,这个女孩有妈妈照顾,生活稳定,她能够好好地生活在学校里,本来没啥好苦,唯一苦的就是父爱缺位,结果,这位爹说的“让她苦”,我的理解无非就是他死活不给“父爱”的痛苦而已。

鲍文.莫瑞代际传递模型研究发现,上一辈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会传递到下一代人身上。上面的那个爹,由于自己出生后到整个幼儿期,都寄养在奶妈家里,造成的亲情断裂的创伤体验,使他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根本无法付出父爱。

我对女孩父母的原生家庭的情况初步作了比较,一个惊人发现,祖辈都很好的经商头脑,所以,双方原生家庭都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唯一不一样的是,母亲小时候一直在外婆身边与兄弟姐妹一起长大,虽然在她三岁时经历父亲牢狱之灾,但是与母亲依附的安全让她构筑了稳定的人格基础;而父亲被送养了,由于他严重缺乏安全感,将所有人当作对手,尽管是自己的女儿,也无法亲密。这个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对待自己女儿的态度。

所以,让我联想到当前一直热乎着聊富养的问题,以鄙人之见,所谓的富养,仅仅指情感滋养,与经济条件无关。

前段时间,听一位女性说,她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怀疑,尤其是每做出一个决定,立即会怀疑自己是否错了?接下来搜索不好的证据来推翻这个决定。她拿两个月中买房有卖房的事例来说明内心不安、冲突和纠结。原来,她小时候是家中不受欢迎的“二丫头“,一出生就寄给奶奶抚养,一直到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但是,她时时刻刻担心父母的嫌弃与厌烦,情感上很不认同自己的一切。所以,当自己买来房子后,又去听听父母的意见,结果,父母一致说楼层不好,她立即着手转卖。没卖前,总觉得自己做了一次失败的投资,卖了之后,感觉又卖亏了。前前后后都不落宁。她对孩子也一样,一直感觉她不够优秀,老师一发消息,她就会去骂女孩,她明明知道这样做与自己的父母没两样。但是,逢事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二胎政策开放后,父母要求她生二胎,结果,她在犹豫是否要二胎的问题上纠正得寝食难安。她一个结婚十几年的妈妈,在任何问题上都会听父母意见,是否缺乏边界,可谓自我意识模糊,她特别很容易受外部世界的变化影响,这样的人生无疑飘忽不定......

所以,每一对夫妇,决定生孩子相对容易,但是,当生命来临之后,对待小生命的态度如何,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指数。

有这样一位妈妈,结婚四、五年没有怀孕,做了两年的不孕不育治疗未果,转来心理治疗。当我了解到,她其实对没有孩子无所谓的,因为,她小时候忍受母亲的鄙视,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爱去爱孩子。但是,为了丈夫才不得不积极治疗时,我跟她商讨治疗目标时,将她的自我成长放在第一位,结果她又提出质疑,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后来,处理了早期母婴关系创伤之后,她心情洞开,不久怀孕了,面对孩子的来临,她有点犹犹豫豫。等做了妈妈之后,她继续学习,努力增加与孩子的亲和力,这种训练使她对孩子的信息反应提高敏感性,现在她与孩子都成长得令人满意。她的体会是,当妈妈容易,做妈妈不容易,不仅仅要有对孩子好的初心,还要参与到纷纷扰扰的互动当中,那才是真正的意义非凡。

每一次亲子课,我会特别强调,准备育儿之前,首先要处理早期的创伤,尤其是那些断裂的亲子关系(送养、寄养、遗弃)。很多人开始不见得有太多问题,但一旦发现与孩子无法亲近、或者常常打击孩子、责骂孩子、老感觉他们不如期待的好时,说明都不是一般的问题了,那些所谓的个性化认知,标志着对个体独一无二的认同,而早期亲情断裂的父母,做不到个性化,他们常常以自己不被父母接受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横挑鼻梁竖挑眼的,如果不接受孩子,怎谈如何去爱呢?

有这样一位妈,她小时候从没有得到母亲的肯定,常常感觉是自己很不好而得不到父母的喜欢,然后,这种想法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之后都没有改变。所以,她也不知道如何尝识孩子,反而会怕孩子不够好不受他人喜欢而过分挑剔孩子。这种挑剔化作很多不堪的言语,萦绕在整个育儿期,最后孩子与他的担心一样,出现了很多问题,行为异常注意涣散、抽动秽语、厌学逃学。当我问,你有没有反思父母的做法对你的影响,她说自己从不敢这样评价,所以就照单全收复制了父母的做法。心理学上叫代制循环。从自我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人到了青春期,当发现理想与现实冲突之时,会反生一系列的情绪表现,比如对父母表示得很抗拒,对权威很蔑视,这是积极的表现,说明他们有思考有挣扎有斟酌,当不确定时有痛苦有反思。而这位妈妈没有经历内心的挣扎,只是压抑了自己的所有感受,将父母不健康的养育方式传递下来,而误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每个女孩,如果她的出生本身就不是与父母美好的相遇,她们的际遇肯定比较悲惨,但当她们嫁人后也在孕育生命之时,就会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感,比如恐惧早期被弃的感受超过迎接生命诞生的敬畏感,以后,还要害怕孩子是否受欢迎而焦虑不安,以所谓的过份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导致心身症状。

我在家庭治疗实践中,每当一位贴着标签“病孩”走到我的跟前,故事里呈现的是母亲的焦虑与孩子的病症相辅相成,没有一个例外可言,而且,孩子的爸爸去哪里了?

下面你将看见最为伤感的是一对母女,她领着刚刚上小学一个星期就被诊断为“抽动秽语”女孩前来接受心理治疗,她们之前已经被两家省城精神科医生诊治。我咋一看,女孩瘦瘦的,瞄着眼睛,脸色灰暗,心情疲惫。我拉起她的小手,可以形容骨瘦如柴。那一会儿,我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脏抽紧了。最看,女孩的两个耳轮内密密麻麻地贴着小药丸,说是辅以点穴疗法。我问女孩,这样的治疗对你能否起到放松作用,她直摇头表示不明显。但是,她跟我说话时,一直将视线投向母亲,而且妈妈表情很严肃,我问,你怕自己说话不是妈妈想要听的?她又点点头.......我看过太多这样的孩子,在短短的人生开始阶段就被训练成为“观颜察色”之人。而这一些孩子基本上到某一个阶段,都会发生心身症状。


当女孩的母亲明确将此次要求治疗的目希望控制孩子“头颈抽动”症状时,我看到女孩低下了头,而我没有接妈妈的话,因为心理治疗就是探索所谓的病因,这个病因往往就出在父母身上。所以,我问“你的女孩那么瘦弱,一贯这样的吗?“妈妈说:”一直是这样的......“,突然之间,我更为孩子怜悯,这意味着她从出生之后,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情感滋养,而女孩子两手指在搓来搓去,我知道她的母亲可能很早就忽略了她的肠胃与营养状况。这对孩子来说,很容易感受来自于母亲不良情绪的影响 。我们试想婴儿阶段,如果爸爸得不到适宜的奶水,甚至感受不到母亲对待自己的温和态度,一方面可能造成肠胃痉挛导致营养不良,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长期的紧张,她们不象大人一样出现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混乱的症状,将恐惧可以转化为运动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这些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互为因果关系的发病机制,虽然解释了孩子生病的诱因。但是,还不能够诠释她为什么是”点头抽动“的行为。

那么,是什么样的家庭冲突维持了孩子目前的具体症状呢?

我始终在回绕关系的层面启发母亲,对孩子出现这个症状时父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冲突?

母亲想起一件发生在开学前与丈夫在电话里吵架情景,因为他们造有考虑,孩子马上就要上学了,本来随丈夫一起在外做生意的生活方式必须结束,她要带着女孩回家乡适应环境,过年后,丈夫一个人回出继续在外做生意,她陪女孩在家上学前班。随着分居生活的持续,妈妈的心情反生了复杂的变化,每一回与丈夫通电话难免有争吵,她常常想到自己今后一个人面对孩子的学习与辅导的压力,心里担心做不好陪读那件事,暑假期间,夫妻通话有起争执,那次丈夫说话很刺激,说孩子她妈,这样的事情都担心这担心那,换个活法,让妈妈去挣钱,爸爸回来带孩子。结果妈妈就对孩子爸爸吼,你不理解我的心情,做人没意思,还不如抱着孩子跳楼算了,当时女孩就在妈妈身边,而只顾吵架的妈妈,根本没有理会女孩的心思......开学了,没几天老师发现女孩上课的时候有点头样的动作,而且注意力很不稳定......后来就走向的药物治疗的奔波中。当我跟妈妈说,那一次可能吓着女孩了,你现在如宽慰她,妈妈刚刚开口说:”我上次在电话里.......“,女孩哇地一声哭出来,哭泣时颈部锁骨凹陷处一起一伏的,表示她处在非常的伤心悲切之中,我明白了女孩子由于一直对母亲可能轻生的恐惧感,甚至在家连哭泣都不敢放声,所以,她那个”点头样的抽动“,成为精神科医生开药的依据。我乘此对女孩说,你可以放声大哭,她就痛快淋漓地哭了好一会儿,后来让妈妈去安扶女孩,我发现妈妈根本不知道如何安抚伤心欲绝的女儿........哭完之后,我继续与女孩说话,她改变了刚刚来时只呢哝咿唔的发声习惯,那一次其余的时间里,我没有发现她有”抽动的症状“。我问女孩,你是否很担心妈妈郁闷苦恼?她说上学离开妈妈,就担心她会跳楼自杀。所以她在上课时常常魂不守舍......这时,妈妈开始理解女儿的”病症“与自己荒唐的行为有关,向女儿保证,今后不随便与爸爸吵架了,也不会轻生,要好好陪伴她成长,会谈结束时,女孩向我说再见.,话音响亮.....

我心里充满疑团,这位妈妈,当初迎接女孩降临的那一刻,是否对她充满敬畏,还是对女孩这个角色的否定,如果是没有准备要个女孩,那么她很难有精力投入抚养,导致女孩一直紧张兮兮地无法放松。

此刻,我不知道要对走进婚姻的夫妻们说什么,但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当你决定要生孩子的时候,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十几年里,无论经历如何的生活考验,都将保持相对平和的态度应对待孩子,以迎接小生命降临时的激情,不忘初心,这不从简单的承诺,是在养育中体会生命精彩的一次次超越,其宗旨,只为保证孩子成长的代价降到最低。

-----------------------------------------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郑丽君   脱稿于  2017.10.14   10:55AM

预约电话:13058893590

微信:adxlzx   

www.adxl.cn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安迪心理

QQ|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Discuz超级管家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

GMT+8, 2024-4-20 10:15 , Processed in 0.2089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