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账号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原)妈咪也会常出错

2016-3-10 10: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59| 评论: 0|原作者: 郑丽君|来自: 安迪网站

摘要: 我有一次与侄子交流,他说自己是一个二等生,当时我很震惊,问他是怎么把自己划分为二等的,他说:“我从没有评到过优秀三好学生”....... 我震惊的不仅仅是他被自然而然地划到二等生,而是在我的诸多个案中,常常 ...
        三年前某一次,我与一小学生交流学习事宜,他说自己是一个二等生,当时我很震惊,问他是怎么把自己划分为二等的,他说:“我从没有评到过优秀三好学生呀”,就这么简单,小学生几年根据成绩评比优秀与达标三好学生的机制,把孩子划分成三六九等,好在他的父母比较客观,没有经常拿“二等生”打击他,在他进入初中之后有了成长的飞跃。
 
        在我震惊之余,常常面对所谓“优等生”经受的心理困扰,思虑良多。他们的困扰几乎不允许自己每次考试失误零点几分,生怕排序跌到下一个阶层,沦落为二等生的焦虑而拒学.......他们无法顶住每一次考试的排序考验与洗牌.....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压力,曾经早就听说初中、高中的模拟考试都以名次排座位,多么可怕的学生“考试等级制度”。
 
        但这是否就是那些优等生滞留在家的真正理由,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最近碰到的N个个案,都是被完美主义(名次)击倒的学生,心里很想借此话题说一说。
        稍稍了解,他们无法面对学校的困扰原因,“丢面子”几乎成为他们的“羞愧牌”。那到底孩子丢了谁的面子?
        这份羞耻不仅仅代表着孩子在班级抬不起头,更沉重的是他们还要担心父母在他人面前‘丢面子’,这个丢不起的面子,是孩子在成长中耳闻家长时刻面提教化,孩子是要为家长“争气长脸”的结果。
 
        又一次,我在会谈现场,脑子里一下子闪回到二十年前的情境。
 
        一天早晨,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他问我“你们大人为什么都希望我考满分”,我知道他的问题是继前一天晚上他爸爸的反应而问的,那是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期中考他数学得了100分,他爸爸高兴得不行了,并且说你真不亏是我的好儿子,因为他自己比较擅长数学,儿子考满分就得意忘形,以为是遗传而成。我思考了一下,希望回答他的问题不要让他今后为追求满分(名次)而去读书,如果是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将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因此就这样对他说:“如果你会做就认真答题,尽力了就好......”他说:“那我可能下一次不一定都得满分怎么办?”我说:“学生学生就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在你的年龄如果啥都懂了还需要做学生十几年吗?”他“噢”的一声表示听懂了。因此,他好像就这么一次得满分的经历,很少因为没有进入前三甲而沮丧。
 
      事实上,我在儿子童年时对他的要求能够保持90分毕业就OK,尽管那时90分,进不了班级前10名,相当于现在的二等生了。可是,正因为在他的大脑里留出许多空间,他可以发展体育爱好,周末有时间找小伙伴去玩耍,大量阅读课外书拓展视野,快快乐乐地渡过了童年时光,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厚积薄发,走得更远。
 
       当我把这个说给那些前来咨询的孩子听的时候,她(他)会说:“这样会让我妈(爸)丢面子(失望的)”。
 
      从个体治疗的立场去认识,了解到孩子背后的家长完美情结,可能算是找到困扰的原因。即备这样,把孩子读书考高分,当作人生的附加值来炫耀,那是不是一个比较偏移的家庭价值观呢。由表面看,家长超高期望值造成了孩子的厌学、退学。
 
        但是,家庭治疗理论视角,对拒绝上学退缩在家的视界可能会切入到的孩子是否卷入父母持续存在冲突的漩涡之中。深入下去的探讨会呈现父母之间的确存在长期冲突,孩子处在僵化的家庭氛围中,他们通过自己学习成绩的优势去慰藉或同情苦恼的那一方,或者,他们非常乖巧地接受自己要成为他们的骄傲,而去缓解紧张的家庭关系,一旦这样的努力失效,就会生出没意思的绝望念头......
 
        还是心理治疗工作的经历,对人对事会保持客观的态度,但凡事“尊重内心召唤”的观点,也常常会招来质疑。深感文化意识对心灵渗透的魔力,在随大流的环境中只感觉不那么好受,过去为何无法辨认为什么不好受,其实我们都成长在无我中,要做自己有时会感到要对不起人的内疚感,这是不是我们从小就接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化呢?细细想想叫一个孩子去毫不利己是不是揠苗助长呀,稚嫩的肩膀扛着大人的期望,等到长大成人都喘不过气了,还指望他专门利人吗?好像有点反心灵发展规律。有必要将反逻辑的倒过来嘛,首先让孩子学者尽力把自己照顾好,等到有能力帮助家人的时候就去施行而不分多少,最看看把家人照顾之外还有能力为他人做事的时候,去做力所能及地利他,达到真正顺其自然.。
 
        但是,当在不同场合听到人们习惯提到“一定要”“应该的”的语词以及“为什么你不能像谁谁一样”的言语时,那根敏感的神经就会通向他们的孩子尴尬的情境,那些孩子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在父母面前负疚或羞耻,再也感受不到童年的阳光与温暖......
     
       在家庭治疗的会谈现场,面对退缩在家的孩子,父母往往反思过去的态度,或后悔曾经反反复复对孩子说的话,来一个180度的大旋转,都说“我们现在不在乎你的成绩,只要你开心就好.....”的表白之词,此时的孩子会充满疑惑,他们会想这是你们说的“真心话”吗?其实,孩子在家不上课,或许有更大的原因潜伏背后。
 
       从客观立场出发,父母尽管在孩子面前有权威,但无法代表正确,每一个人都会出差错,包括做教师的父母,他们也照样做不到完美,尽管他们对学生要求甚高,他们自己在工作、家庭、亲子互动现场,也会错误百出,这是常态,没有人能做到完美,但是要他们觉知这一点,需要一定的自我领悟与自我认知,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做铺垫,客观地对待孩子或者学生或他人,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在当前情势下,尤其是被成功学催眠、大一统的文化意识里,达到个性化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而心理治疗的路线恰恰是要到达个性化的领地,这算不算是教育与人伦相悖呢?
 
       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贯穿在个人的一生,在母亲与婴儿为纽带的亲密关系中,她的爱是否就是理论上的大爱与博爱?受她本人与自己父母的亲子关系经验所影响,或者她在婚姻中是否体会安全与愉快而决定。
 
       因此,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出于平等,孩子有疑问时时刻刻可以轻松地表达,那彼此通灵彼此接纳,不完美成为常态,而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需要以孩子的学习作为谈话的纽带与焦点,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加,依恋递减顺利离家。
 
      妈咪通常不想错,爸比通常也寡情的婚姻,是当前家庭的一个普遍现状。反应了母亲在婚姻的位置需要更加完美来扶持的结构性刚需。而父亲即使到了21世纪,还会抱着“男耕女织”的旧观念疏远妻儿。让孩子成长在缺钙的环境里.....
 
      离不开家的孩子,往往是他们感受父母情感流通受阻的危机,孩子在外经受小失误回家无法交代的心态,反应了孩子已经成为父母生活的中心,这时的孩子已经卡在父母冲突被卷入三角化的漩涡的风险,起飞的翅膀粘着父母的苦乐忧患........使他们对身后的家割舍不得的额外牵挂...
    
  -------------------------------------------------------------------------------------------------------------------------------------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在郑丽君主任的倡导下,创建于1998年,是台州市第一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先后为吉利汽车,中国联通,等台州本地的企业院校提供过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你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安迪心理。

中心郑老师微信号:278830150(也是QQ号)

中心地址:浙江临海柏叶西路60号3楼

办公室电话:0576-85113381 ,微信:adxlzx

手   机:13058893590  ;QQ:278830150

邮   箱:  lhadxl@126.com

更多信息百度“安迪心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安迪心理

QQ|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Discuz超级管家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

GMT+8, 2024-4-24 23:31 , Processed in 0.1935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