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账号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原)断奶时如何体察婴儿的“情绪”-婴儿心理浅析

2015-12-6 10: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84| 评论: 0|原作者: 郑丽君|来自: 安迪网站

摘要: ...

 

别以为我不会“生气”

有一位年轻妈妈,选择九月九重阳节给儿子断奶,那时孩子正好1周岁,当天夜里孩子哭一会睡一会,坚决拒绝吸奶瓶,闹得全家整个晚上没得睡。至今,这个孩子已经断奶半个月余,不喝奶粉不算,就是看都不看母亲一眼,哄着他也不开心;妈妈细心观察,只要他与奶奶他们一起,就咿呀咿呀地说笑,自己一抱他就沉默以对,逗他更不回应。所以,妈妈担心长此下去宝宝从此对自己不亲啦!

 

显然,她与孩子进行不信任的分离。

 

我当时问,“你要断奶的时候,有对宝宝说明情况吗?”

她说:“没有,这样还要与宝宝商量吗?”

我说:“还是商量比较好….

妈妈沉默好久才说:“难道我不尊重他的意见吗?”

幸好,这位妈妈是学医出身,所以她很快反应过来,“原来1岁的宝宝也是心里有想法的,看来我真的太疏忽他的感受了。”

 

那是另外一个宝宝,也是今年重阳节断奶,前一天,妈妈带着儿子参加亲子课,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宝宝调皮地咬妈妈的乳头,她痛得吱吱叫,我当时对宝宝说:“你已经长出了很多牙齿,咬奶头妈妈她很痛的,你可不可以吃其他食物呢,这样就不用吃妈妈的奶水好不好?”

他当时放了奶头,对我笑笑。

我让妈妈也这样对宝宝说。

结果妈妈对孩子重复了上面的话。他好像听懂了,就不再咬奶头。

 

转天,他在奶奶的帮助下断奶,并且奶奶也对宝宝说,妈妈的奶头被你昨天咬破了很痛,今天要喝奶粉和吃其他食物,宝宝好像很理解的样子,他白天喝了两次奶瓶,也吃稀饭与面条,一直到午夜,虽然有奶念,也就很乐意地接受喝奶瓶。就这样不哭不闹就过去三天断奶成功。现在宝宝与妈妈的关系比较和谐。

 

前面两位母亲,在同样断奶的问题上,一个贸然行事,结果留下了孩子对母亲的恨意;另外的妈妈,与孩子商量断奶的事情,得到他的理解,不仅整个过程比较顺利,而且母子之间也没有出现裂隙。

 

断奶对婴儿来说,在心理层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那时他们既出生断脐之后与母亲又一次生理性分离,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乳房对于婴儿来说是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媒介,当这个媒介失去的时候,婴儿会发生丧失痛苦反应,需要母亲有足够认识去对待。因为宝宝在出身开始的前半年,乳房代表着妈妈身体与宝宝融合的象征,只要宝宝一哭,妈妈的乳房就出现在面前。所以,婴儿获得了全能感(温尼科特)的幻想。断奶意味着宝宝对使唤母亲的幻想破灭,他不得不意识到妈妈与自己是不同的两个人,这对婴儿的客体感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此他们逐渐接受我与你的概念。假如,在这个时候,他们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很容易被理解为妈妈从此不要我了的被抛弃的感觉。因此,当他们既恐惧又愤怒时,就像第一位宝宝一样。在还没有语言能力的他以拒绝与你发生互动的方式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我们的亲子课,一直在给年轻的父母传授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心理常识,所以,后面的妈妈有这方面知识的系统支撑,在同样断奶的问题上,进展顺利,有效地避免了孩子的心理挫折感。

过去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呈现,与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造成的失误有关,甚至有些长期生活在父母冲突的环境中,遭遇精神疾病的伤害,教训实在令人痛心。

 

婴儿是个体早期最无能的生命开端,全部依恋母亲或者照料着的悉心呵护。所以,家庭治疗的视觉,关注到用什么方式抚养,以及与照料者稳定的亲子关系都会涉及到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程度。温尼科特是儿童心理分析的先锋派人物,他在对战争期间孤儿情绪情感的观察研究发现,处在幼年阶段的孩子,频繁地更换照料者,对他们带来的适应困难是无法想象的,孤儿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情绪与情感,因此他们的表情通常很呆板,眼神游移,碰到小事很容易焦躁不安,而且往往防御过度,攻击性强烈,还有智力发展明显受损害。也就是说,当孩子生活环境极端不稳定的状况下,心里惶惶不可终日,焦虑与恐惧使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点无论是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还是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均一致认为,没有爱,孩子无法开展学习。所以,西方心理学家提出儿童年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要随便跟父母分开,即使特殊情况,也不要随便更换照料着,特别是幼年前三年,更应如此,如果1岁之内与母亲分离不得超过2个月,否则,由分离焦虑引起的不安与恐惧都会跟随孩子终生,那些容易易哭焦燥的人,可能是由不良分离留下无法弥合的阴影。

 

在国人普遍的认知中,婴幼儿是没有心理,所以他们可以怀抱着孩子随便吵架从不避嫌,即使冲突也不会把孩子带离喧嚣的环境。内地游客带婴儿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的当事人夫妇,当冲突发起,父亲还抱着孩子上前指点参加骂战,更不知道需要把孩子带离冲突环境的保护意义,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他的幼女今后对广场恐惧,或对吵架特别恐惧与敏感,可能他们也不会想起与这一事件相关。

 

更甚者,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当孩子关注父母吵架的事情,父母都会对孩子说:“去去,这个不是小孩子管的事”。然后,他们自以为孩子就不会理会所谓父母的琐事与冲突,因此,他们也想当然孩子不会为父母矛盾而苦恼。

 

有许多个案中的家长,一听到孩子说:“你们某某次吵架说要离婚我吓得整整一个夜晚睡不着,直到天亮你还在厨房里给我做早餐,还是三个人一起吃饭,才稍稍放心一点…..”他们立马去否定,怎么会呢?我们又没有跟你说过,你有什么好担忧的。殊不知孩子从在子宫里开赛就聆听父母的对话,并且根据声音分贝的大少分辨妈父母是否吵架,新生儿开始观察妈妈的面部表情的来揣摩是否开心,这是孩子生命早期获得信息的精明距道,而且孩子对父母的观颜察色的程度是父母所不了解的,所以父母常常以为自己没有对孩子说什么,就表示孩子不应该担忧而困扰,有点掩耳盗铃开脱责任的味道。

 

我的思考是,导致对婴儿心理忽略状况的持续存在,这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普遍性问题根源是我们的文化一直忽略孩子在家庭角色中的重要性。孩子在家庭的环境中一直受两种文化的夹击,一方面孩子是父母的,必须要服从父母的意愿,因此,生命开始阶段,孩子不会说话,一切由母亲说了算,武志红将这种母亲主宰一切的功能性主控称为母神;另一方面当孩子出现心理困扰,父母又不愿意承担养育过程中家长专制对孩子心灵和智力的双重摧残,将问题归置于孩子个人,这也是过去为什么那么多“少年精神病症”住在精神病院的原因之一。

 

有一位母亲高中生患“社交恐惧症”,他说对人无法信任,如果有人在我后面说话,“就是在说我的坏话”。因此,他最不喜欢出早操,因为排队时有很多后面的同学不知道说我什么?他也不愿意住校,因为走在食堂的路上他人在说我什么?也听不进课,因为老师每一次扫视都充满恶意…..

 

后来,通过探讨该生不安全感的原因由来,妈妈回忆在孩子出生的前后,因为丈夫喜欢赌博,生活一团糟。所以,三天两头经常吵架,说的话总是恶语相向,孩子从小特别爱哭、很黏人、胆怯,妈妈记得与孩子断奶或上幼儿园两次分离都非常不容易,断奶时候整整哭了一个星期;上幼儿园开始一个月就没有几天呆在那里,不是感冒就拉肚....这一些都表明父母经常性的冲突造成的不安环境对他们孩子长久的影响,只是她对孩子人际紧张一直没有跟早期经历联系起来而已……

 

   因此,我们不要把婴儿当作什么也不懂的小人,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带着人类所有智慧的软件包,尽管开始不会说话,他们也有充分感知觉的能力,而他们最初与母亲的互动中彼此心心相印,这一点是无法忽略的。虽然他们不会讲话,但能够听懂妈妈说话的意思,那些妈妈乐此不疲对着的孩子说话成长起来的宝宝,他们以后乐于表达,性格开放,对新环境适应良好....像前面的两个月不对妈妈笑的宝宝,应当接受心理辅导,从重新建立亲子关系,避免将愤怒敌意内化为个性发展中的不良因素......

 

 

安迪心理网站 www.adxl.cn 手机微信:1305889359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安迪心理

QQ|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Discuz超级管家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

GMT+8, 2024-4-24 08:54 , Processed in 0.1976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