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浪微博账号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原)我对家庭治疗的实践与体会

2015-11-12 10: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24| 评论: 0|原作者: 郑丽君|来自: 安迪网站

摘要: 当家庭中的孩子“病啦!”他们的病是父母矛盾冲突始终未得到解决的结果,但父母是否意识到是通过治疗师引导探索的,这个探索过程并不一定顺利,毕竟每个人面对责任是会犹豫或逃避的,探讨的过程就是让家庭知道没有个 ...

         当家庭中的孩子“病啦!(儿童注意缺陷、抽动症、厌学逃学、情绪激越、压抑焦虑、强迫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他们的病是父母矛盾冲突始终未得到解决的结果,但父母是否意识到是通过治疗师引导探索的,这个探索过程并不一定顺利,毕竟每个人面对责任是会犹豫或逃避的,探讨的过程就是让家庭知道没有个人这么回事,因为个体受人际互动的影响,谁也逃不开。但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维持平衡的秘密,即父母如何采取无效的互动使冲突持久地存在维持了孩子的“病症”,而他们的冲突已经有意无意地将孩子卷入三角化之中,探讨的目的是达成治疗的方向,让每个人面对自己的困难并且尝试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去积极地解决冲突。而重构家庭的过程普遍地受个体分化程度的制约,但是为了治疗孩子所谓的“病症”。因此,家庭治疗是一个整体的工作单位与行动模式,首先扰动父母建立具备边界清晰的系统功能,这才是治疗孩子“病症”最理想的药物......否则,头痛医头只顾对孩子治病是收效尽微徒劳的努力,如果到精神病院去看看那些无辜的孩子们无助的眼神,敦促家庭治疗师参与家庭成员之中引导他们进行重构的工作去拯救三角化了的未病却过度治疗的孩子们.......意义重大。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家和万事兴,所以任何个体都要维持家庭和谐做出努力。

      孩子小到很早显露聪明才智要为父母争气,大到生不生或者什么时候生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挽救父母婚姻的筹码,尤其是孩子的性别更是父母(尤其在母亲)在家族地位的风向标。

       这种背景出生的孩子,从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开始,就已经肩负协调父母婚姻的重任,他们可能未出生就领教父母战争的硝烟,如果父母一直期望孩子来作为婚姻的润滑剂,那么这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睛开始,就看到母亲不安的表情,他们内心感受惊恐与焦虑多于温暖......

       在父母婚姻冲突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有可能碰到上述环境际遇,他们小时候几乎看不见妈妈温暖的微笑,得不到爸爸悉心的呵护,有的是间歇性的高分贝的争吵声,他们最容易在生命早期出现了心身症。比如,有位男孩母亲在产后忧郁,他经受一年余的紧张与恐惧体验,出现面肌抽动的症状,好在他们有意识接受治疗治疗,免受药物治疗的纠正就很快恢复;而一位三岁的女孩,因为父母长期冷战,在三岁开始被诊断“抽动症”经历9年的药物治疗,症状还是没有得到控制,最后在家庭治疗中获得康复。另位一个初中女生,恐惧学校生活而退学,她敏感于同学和老师的眼光,追究家庭环境,妈妈说自己在怀孕的时候就与好赌的丈夫吵架不断,每当从赌桌上把丈夫找回来,都会遭遇丈夫的打骂,孩子出生坐月子,丈夫常常夜不归宿,她就会抱着孩子到处寻找他,因此整个幼儿期,女孩都生活在父母极端混乱与激烈争吵的氛围中,母亲常常对丈夫说“你如果继续赌博,我就丢掉女儿.....”来威胁他,而丈夫也会收敛一阵子呆在家里......处在少年敏感期的女孩,即紧张又警觉,她既想亲近同学,又在乎他们的态度,特别在乎同学的不屑的眼神,后来当她的母亲在女孩面前回忆起这些伤感的往事,她突然领悟,她其实更害怕父母不喜欢自己,当前的困扰是恐惧自己再被抛弃在潜意识里的泛化.......

       或许很少有人会注意孩子在婴儿阶段的感受力,所以那些父母在婚姻早期不和谐的时期发生的争吵,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吵架他(她)又听不懂......”的辩解。如果一个孩子惧怕高分贝的声音刺激,那么谁又会想到他在小时候落下的病根呢?小贝是在小学二年纪的时候,被母亲认为是个胆小怕声源刺激的男孩,在家家人开电视都将声音调到最低档,而且窗户是隔音玻璃装的,但是还不管用,因为出门不可避免地会听到汽车的喇叭声与学校广播体操的高音。后来,当一起探索到男孩在四个月时遭遇父亲意外身亡的事故,奶奶为了迎合迷信的说法“儿子命硬克了爹爹的命”,爷爷奶奶就要求孙子参加爸爸的葬礼去赎罪,其实这个爹爹是出勤时因为交通意外而亡。本来交通意外事故跟四个月的婴儿命运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却变成了之后该家被迷信笼罩的理由,爷爷奶奶仍可不接受儿子突发事故而死去,却将事故的根源归于小小的孙子命硬之邪说,让四个月的孙子那脆弱的耳膜去感受葬礼全过程的所有锣鼓声和鞭炮声的强烈刺激与折磨。有意思的是,爷爷奶奶在孙子成长过程又表现出极度的溺爱,比如放学回家就把孩子圈在家里,就连下楼与邻居小伙伴玩也不允许。他们的溺爱与当初要求参加葬礼的残忍行为,实在有悖慈爱原则却自相矛盾,导致了男孩童年早期一直对声源刺激的异常敏感与折磨。如果没有“过去家庭不良的互动模式对维持现在症状”的理论假设,也不会使家庭将男孩的当前症状与过去的遭遇进行链接,又怎么能够引导家庭重建富有真实意义的亲子关系呢?孩子安全感的建设,不是因为你想当然的间歇性的情感表达,而是一连贯的亲昵、抱持、安抚、回应的许许多多细化的通过眼睛对视与身体触摸联系起来的施予与接受的过程,任何一个意外或者凌驾于目的之上的亲附,都可以让小生命解读为“我不被喜欢”而产生恐惧与忧虑。这个男孩症状消失速度很惊人,只是通过重构母子富有感情并且弹性的互动模式,爷爷奶奶也解除了对小孙子的高度鉴控,鼓励他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他逐渐加固了安全感而变成了快乐的男孩。

        有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在学前班读书喜欢钻到洗手间打开水龙头反反复复地洗手,老师开始没有太在意,觉得他突然爱清洁起来啦!还表扬了他几句,但是,当他这个行为持续整整一个星期时,老师将此情告诉家长,妈妈一边上网查资料找答案,一边问孩子为什么喜欢洗手,但妈妈那时没有问出究竟,因为她还不明白反复洗手与心理问题挂上勾,只告诉儿子不要这样子浪费水。不知不觉又过去几个星期,妈妈还是不停地听到老师的告诉,孩子洗手每天次数在增加,甚至一堂课有四五次,而且时间也在加长到十几分钟。妈妈才认认真真上网查资料,获得的信息与儿子的情况好像符合强迫症的症状,而且都说治疗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紧急联系我接受心理咨询。当我约定见他们一家人的时候,开始观察三位的表情,男孩不会用眼睛对视说话,一问一答,没有其他孩子面对很多玩具的兴奋感。妈妈表情疑重,讲话很快,双手插在衣兜里,对孩子的行为指指点点,颇指气使的,让孩子正在组装的玩具突然停下,无所适从。爸爸几乎不说话,表情呆板,好像母子与他没有关系。继续了解父亲的婚姻状态,父母都是上班族,男孩平时与爷爷奶奶接触比较多,上学接来送去都是奶奶负责。在症状开始的前一周,奶奶曾经告诉妈妈孙子在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同学说他拿了他人的橡皮擦没有归还,被那个同学骂为“小偷”,而且还扭打起来,当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奶奶时,奶奶当着老师的面很很地批评了孙子,说他现在乱拿别人的东西长大之后要犯法被警察抓去坐牢的,还打了他的手。回家后妈妈知道这一件事情,也批评儿子,并且当着他的面与爸爸吵架,说都是爸爸不管不问造成的,当时气急了说如果以后儿子还要顽皮捣蛋“我也要不管他.....”

        当这位妈妈跟我谈话时,吩咐爸爸陪着儿子玩一会儿,为了解他与儿子的互动情况,就十几分钟的时间,爸爸报告儿子三次进了洗手间,看来他单独与儿子玩不起来......可见男孩与爸爸妈妈的关系非常生塑或僵硬,尽管他们作父母六年之久,他们都没有掌握与孩子相处的经验。而且,他们在育儿过程,每当碰到孩子一些小问题都会发起夫妻之间的争吵,这种争吵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个体在儿童前期的年龄,认知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如果爸爸妈妈吵架,都被以为自己不够好造成的。他们更不知道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如何支持那一方而左右为难所增加恐惧感与焦虑感远远大于自己受惩罚的感受。综合这些情况,我的分析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借他人东西忘记还,也比较常见,只是觉得自己喜欢,还没有那么明确的道德意识。如果同学、老师与奶奶同时给予道德评价未免让他产生羞耻感,躲进卫生间洗水是孩子面对压力造成焦虑的一种保护性策略,对他最大的打击是爸爸妈妈为此吵架,而且还有被抛弃的危机。本来,小父母平时很少接近男孩,使他在外面受到挫折却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支持与保护,反而吵架说不管他使焦虑恐惧羞愧加重的根源。这样的评估与解释得到了父母的认同,要求之后爸爸与妈妈每天轮流去接送男孩上学,而且让男孩知道,在家之外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回家要告诉父母获得支撑,这样男孩有了安全感。而男孩却说,“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我就会很开心.....”这个问题让我深刻地认识的,导致孩子情绪不安的不仅仅是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而是父母没有平息的冲突。回家后,妈妈很快改变了高高在上的态度,努力与丈夫在问题分歧时商量探讨解决方案,而且他们每天只要回家,就抽时间陪伴孩子玩。经过周末休息,周一男孩回到学校,那一周就停止了“洗手”的行为。本来以为儿子毛病很难治疗的妈妈,在一次家庭会谈之后获得转机,她非常满意这一次家庭评估的使之认识与纠正孩子的心理症状。当我听到这样的信息反馈,也为他们一家人高兴。

      这个案例告诉我,爸爸对儿子倾注关怀,促使亲子关系的修复,而妈妈改变与爸爸相处的方法,却是治疗孩子焦虑的真正药物。因为全世界的孩子都盼望父母相亲相爱。

      当我开始做家庭治疗的时候,也走过一段只关注亲子关系,忽略父母没有解决问题的路程。认识孩子卡在三角化的症状学问题,是所有精神科与心理治疗工作者都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与治疗策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紊乱,是个体的心身症根源,需要我们深刻的认识与领会,才可以帮助到现实中更复杂家庭中三角化中所谓“病孩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以心身疾病的方式住进精神病院,而且药物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开始引起了西方的精神病学专家的高度重视,自从20世纪50年代阿克曼与贝特森这个开山鼻祖的家庭治疗师,开始了以家庭为单位治疗孩子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个体不是树木而且森林中的一员,即是人与人互动产物,这种后瞻性的研究,揭开人类情感依附关系的秘密,这一研究又被鲍尔比依恋理论研究得到深化,他认为,一个人后天人际关系的特征性与早期养育者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他提出了依恋的两种形态,安全型与不安全型,即婴儿与母亲暂时分开之后的紧张恐惧到看见母亲回来重建亲密的能力来获分为安全与不安全的依附模式,不安全的依附可能产生两种模式即抵抗型与焦虑型,后两种依附模式是儿童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但是这个理论只能够解释亲子关系冲突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对心身疾病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后来鲍温对三角化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家庭内部结构的对依恋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孩子对父母有忠诚与背叛的内心冲突,所以过度依恋带来分化的困难,而在父母关系紧张的时候特别明显,孩子始终关注父母的某一方的痛苦被理解或接受却不愿意走开,他(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拉紧父母的关系,但是,他们还没有说服父母的口才与能力,即以令人费解的病症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这个替罪羊式的孩子常常在精神分裂症的孩子身上看得一清二楚。虽然代价惨重,但可以暂时把父母的冲突缓解。再后来,经过结构家庭治疗师米纽秦大师对少年儿童躯体化疑难杂症的治疗得以继续发展,使家庭治疗师对更复杂的厌食症、强迫症、抽动症、注意缺陷综合征的孩子的治疗方面获得令人神往的效果。由她的弟子李维榕教授在香港大学建立的家庭治疗学院使这个风格独特的治疗方法向中国内地传播。

     几年前,当我通过家庭治疗使一位“抽动症服药11年的女孩康复”的临床实践,加深了对鲍温的三角化理论的理解。我开始怀着好奇心与这个家庭一起工作了几个月,女孩开始的症状可以说已经敏感所有人的“眼睛在背后盯着她”而无法坚持在学校上课,后来通过一周一次的会谈逐渐同她探索病症为何始终存在,是因为妈妈不勘忍受丈夫夜夜外出搓麻将的坏习惯,只要妈妈念叨爸爸不在家,她的抽动症状就发作,而妈妈立即将报警电话告知父亲女儿面部有开始抽搐时,他就会火急火燎地赶回家里来陪伴母亲,这个时候,女孩看到爸爸回家就可以放松地坐下来做作业。原来,女孩子“抽动”是母亲对外出搓麻将的父亲怨愤与不安替代性的表达,当父母认识女孩症状是因为他们两个不良的互动加以维持的意义时,她的抽动很快消失。从此,父亲也改变了与妈妈的相处方式,即使有时与朋友一起搓麻将,也会准时回家,看到父母关系缓和,妈妈唠叨停止,女孩逐渐摆脱了十几年的药物治疗,四个月后,她明显长高,脸上挂者红晕,青春期前的女孩脱离了疾病的标签。她的家从此有了笑声。写完这些文字,她已经是大学生啦!

       鲍温说:“孩子的问题,都是三角化的问题。”在家庭系统中,两个人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因为夫妻难免冲突,当矛盾冲突持续存在又没有解决的方法时,痛苦的一方很容易被孩子体察将其卷入,并且形成联盟的铁三角,虽然关系暂且稳定,但系统改变把孩子卷入父母的冲突漩涡之中,导致他们的情绪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机的分化,这样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家庭是生命开始的地方,得到父母的祝贺是喜,获得父母亲善的陪伴是乐,如果父母相亲相爱不吵架那真是福。或许世界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所以儿童的快乐中有不安也有焦虑,可见,是幸福理论上的奢侈品。也因为是这样,才有千千万万的儿童心理治疗师为此纠正孩子苦难,否则,家庭这个亚诺方舟根本到不了幸福的彼岸。

       因此,家庭治疗师可能就是这个泛舟的浆,引领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在乘风破浪的途中通过不同角色的合作到达令人神往的幸福彼岸吧!

       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郑丽君      2015.11.21  日于临海 

       联系方式:0576-85113381  手机:13058893590  ,微信:adxlzx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安迪心理

QQ|Archiver|手机版|台州安迪心理咨询中心 ( 浙ICP备案号:07000406 )Discuz超级管家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124号

GMT+8, 2024-4-19 20:39 , Processed in 0.1975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